我校举办“近代东亚历史、思想、语言的接触与互动”国际学术研讨会

发布者:外语学院发布时间:2017-11-17浏览次数:1346

113日,我校与关西大学在图文信息中心联合举办了“近代东亚历史、思想、语言的接触与互动国际学术研讨会。关西大学著名学者吾妻重二教授、沈国威教授、研究生江日华,复旦大学徐静波教授、北京大学孙建军教授,我校国家级日语特色专业负责人张厚泉教授、浦江学者孙若圣博士参加了大会并作学术报告。外语学院党委书记林嵘代表外语学院致辞,向与会嘉宾和参会的师生表示欢迎。日语系赵萍主任、王蕾副主任分别主持了上午的“思想历史”组和下午的“语言接触”组的研讨交流。

在上午的“思想历史”组上,吾妻重二教授首先作了题为“论朱子学――其巨大知识体系与东亚”的学术报告。吾妻教授在报告中指出:朱子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拥有巨大规模的学术思想体系,其全貌并未完全究明。近代以来,伴随着西方价值观的移入,朱子学的本来面目普遍遭到歪曲。吾妻教授希望能够超越“近代(西洋)-反近代(儒学)”这种单一的价值对立框架,在更广的视角下探明各种事实,进而促进东亚世界的文化模式。张厚泉教授在题为“程朱理学在哲学概念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的报告中,以哲学一词的产生过程为切入点,论述了程朱理学是形成哲学概念的理论基础,是与Philosophy相对应的东方哲学;在内容上,经过中西思想文化碰撞的程朱理学,是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华思想乃至汉字文化地域的核心与哲学价值的观点。复旦大学徐静波教授在介绍了江户时代的儒学背景之后,基于独自的观点对两位教授的报告进行评论,引发了与会者的共鸣。

在下午的“语言接触”组上,沈国威教授作了“词汇的体系与词汇的习得”的精彩报告,从索绪尔普通语言学的“所指”和“能指”角度,对中日“一物多名”的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沈国威教授指出,汉语词汇的特点是“单双相通”,即,同一概念要既能用一字词表示,也能用二字词表示,日语的特点是相同的概念可以用不同来源的词——汉字词、日语固有词、西洋外来语来表示,动词和形容词则必须是“和汉相通”,由此为扩大词汇广度是外语初级阶段学习者的主要任务这一观点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孙若圣博士在“中日两国研究界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命名方式比较”的报告中,以日本为考察对象,对日本学界提出的“文革后文学”,“新写实文学”,“新时期文学”的过程进行了分析后,得出了日本学界初期冷静审视“文革后”,然后通过不断地观察最终确认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伟大的“新时期”,中国学界一开始接受了既定的“新时期”理念,然后通过不断的反思与去魅,将其还原回“80年代”,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认知方式的结论。北京大学孙建军教授对两位学者的报告进行了观点陈述,并对两位学者新颖的学术观点作了积极评价。

关西大学是日本著名的学府,在该校国际交流校务委员沈国威教授的推动下,自2016年与我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后,两校的师生交流有了迅速发展。第一年度,我校已经派遣了2名长期交换学生赴该校留学。此次联合举办学术研讨会,对两校的友好合作与学术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研讨会开始之前,国际合作处赵明炜副处长代表学校会见了沈国威教授、吾妻重二教授一行,并就今后的交流项目交换了意见。外语学院党委书记林嵘、日语系主任赵萍副教授、副主任王蕾副教授参加了会见。

撰稿人:张厚泉

与会者合影